阿拉斯加之死

2009年3月9日,我逛出了另一个世界,却到了末日。
*
我一直对不熟悉的地域有着深切地迷恋;忘记了到底是从那里,还是从谁那得知这名称《阿拉斯加之死·Into The Wild》,直到最近无心在电视上重播去年2008的金球奬时,在提名名单上出现了它的名字,才知道这故事已经被改编成电影了。
*
于是在昨天逛书局时,也发现了这个名称,也许大家读到这里还是一头雾水的,这是一本真人真事的记述书,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美国青年Christopher McCandless ,他是一所大学的高材生,性格開朗的他甚得朋友们的喜爱,但在他大学毕业后就突然消失在生活之中。原来他变卖了所有家财,将之悉数尽捐,然后独自一人上路流浪,他在这途中不断改名换姓,也将自己叫作“亚力山大游民”。
*
故事的后来,他的家人终于得到他的消息了,那是一个让人悲痛万分的恶耗,就是他客死于阿拉斯加一部改装成避难营的巴士內。到底Christopher McCandless为什么要流浪,如何流浪,以及他如何在阿拉斯加渡过他人生的最后的时光,着一切都成了记者Jon Krakauer的调查内容,最后也写成了着本书,《阿拉斯加之死·Into The Wild》。
*
这是2007/2008年重新再出版发行的翻译中文版封面
《阿拉斯加之死·Into The Wild》,作者Jon Krakauer。
此书的第一版发行于1998年10月,而主人翁Christopher McCandless 却是发生在1992年,虽然故事不再是新鲜,但笔者的身感其事与主人翁的身临其境的确让我身有触感。
(上)是再版封面,(下)是电影海报。
*
《Into The Wild 2007》the scene play,
and directed Sean Penn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*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烏托邦,一个不曾被战火洗涤过的美丽原野的大地,我也是这么的幻想着。
*
假如我们现在开始建造一座小镇,不需要铁路,不需要邮局,也不需要银行,只是被一丛从约五十哩的濃密树林包围着,想要通达小镇得要走过那崎岖难行而且漫长的道路,距离最近的另一座小镇也足足有十几哩的路,小镇里的人们也相敬如宾,自力更生的,乍听之下这的确是人们心中的烏托邦,但到最后这会否还是人间天堂香格里拉,还是一座不在时间跨度而正迈步末日的耶路撒冷?
*
今天就拿了这两本书与大家分享,就是刚刚Jon Krakauer的《阿拉斯加之死·Into The Wild》,和Thomas Mullen的《末日小镇·The Last Town on Earth》。
*
西元1918 年,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“西班牙流感”的爆发,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席捲全球也夺走一千万条性命,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出好几倍数。那時的美国动荡不安,劳资的冲突越来越激烈,女权运动也方兴未艾。威尔孙总统违背了競选的诺言而投入战局,被认为打的是一场“有钱人的战争”,为的是美国企业借给欧洲的钜额贷款,所以不能就那样坐视債主战败。社会改革、反战观点、爱国宣言、劳工运动、两性平权,在这样一个纷杂的年代,在世界大战将要接近尾声的時候,那致命的流感猝然降临,确实让所有美国人措手不及。
*
《末日小镇·The Last Town on Earth》,正是以这段波涛洶涌的历史作为背景。在一个美国森林里的烏托邦小镇,面临流感的爆发却选择了与外界隔离,直到一名累垮又带病的士兵的光临,就这样彻底地改变了这小镇的命运。
*
这是2005/2006年出版发行的小说,在2008年04月02日重新再推出翻译中文版。
《末日小镇·The Last Town on Earth》,作者Thomas Mullen。
(上)中文版封面,(下)英文版封面
*

Comments

殷缘 said…
哦!
那么就是说,我得开始劳动多些,让身体适应“劳动”的感觉,身体自然就会慢慢康复?

你真的是读书之人叻!有看这么多书的哦?
動 Orson said…
哈…難怪你的文筆那麼好…
张绅和 said…

殷缘
对啊~对啊~ 对啊~对啊啊~
儒子可教~着就领悟当中道理!
只是我的样子不像读书人而已,我也是爱书之人啦,但不是读了很多,也没看那么多的书.只是有读过才敢搬出来.


见笑了,那来的好,只是一般人写的文字,但会继续学习的.
fufu said…
into the wild 那張poster 的巴士 我喜歡
Chris said…
故事题材还蛮ok的, 你都已经看了吗?

Popular Posts